作為雙語寫作者、譯者,鐘娜身處文化的重影間。她陸續(xù)翻譯了愛爾蘭作家薩莉·魯尼的小說《聊天記錄》《正常人》和《美麗的世界,你在哪里》,與此同時也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向內(nèi)追問,嘗試打撈出更多在異鄉(xiāng)使用另一種語言寫作的人建立自我的故事。
頭條
《小說是拉住世界的韁繩》 鐘娜×《萌芽》
2017年起,鐘娜陸續(xù)翻譯了愛爾蘭作家薩莉·魯尼的小說《聊天記錄》《正常人》和《美麗的世界,你在哪里》,我們也就此聊起,談論文本內(nèi)外的那些身份、立場、偏好與思考。在她看來,魯尼的作品個性鮮明,擅長用速寫式的文字“呼喚”出“言外之意”。在翻譯之外,鐘娜也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向內(nèi)追問,對她來說,來到異國生活、寫作,是迄今為止人生最大的震蕩,如何在文化重影間“建立自我”是她始終在進行的探索。此外,她還分享了關于自己在紐約就讀創(chuàng)意寫作、在《紐約客》小說部實習、和朋友一起創(chuàng)辦重音社、主持文學播客等有趣的經(jīng)歷。
小說
《旋轉(zhuǎn)之時》不日遠游
為了參加一場婚禮,肖群回到了離開一年多的陳橋鎮(zhèn),在酒桌上,她遇見了肖諾,從前她們總是一起坐在一張碩大的家族餐桌旁。宴席結(jié)束后,她們在咖啡廳聊起了童年往事,家中的長輩曾給過她們許多“教育”。這些年來,她們不斷觀察和調(diào)整著自己在這個大家族中的位置,以及她們與陳橋鎮(zhèn)居民之間的關系……
《辦公時間》[美國]馬凌云 ?周嘉寧 譯
她曾頻繁地在教授的辦公室里抽煙,也曾在那張鐵銹色的沙發(fā)上打盹,教授似乎把她當作志同道合的人,總是和她進行長達一個小時的討論?,F(xiàn)在,她終于在自己的母校獲得了一份有酬勞的助理教授職位,也擁有了這間辦公室。在一次假期派對上,已經(jīng)退休的教授希望她能帶他再去看看那間辦公室,并告訴了她一個秘密……
散文
《總有一天我會欺騙你》孟炎
我曾經(jīng)對工作懷有天真的設想,可是困惑一天天積累起來,讓我陷入持續(xù)的睡眠障礙。我那群心靈同樣逐漸步入泥潭的朋友們,用這樣那樣的方法欺騙自己,我卻做不到把一切都解構(gòu)掉。當父母興致高漲地描畫著我的未來,我總是沉默以對,沉默常常被視為順從,但我發(fā)現(xiàn),沉默也可以是一種欺騙——一種最小單位的反抗。于情于理,我應當成為一個懂得感激的小孩,只有在四下無人時,我才允許自己展露出真實的面貌——一個真正的博格特,發(fā)出笑聲的剎那,自我也在逐漸融化。
《離職戀潮》江欲行
前年八月中旬開始,我們進入工作淡季,公司也處于隨時要倒閉的狀態(tài)。就在這殘酷的裁員潮中,我的同事們組建起劇本殺固定團,渴望一場離職前的戀愛。和他們不同,我并不期望與人共享欲望與命運,以此來獲得歸屬感。我曾通過幫助朋友擺脫動蕩而獲得了一些安寧,但后來又選擇了主動切斷這種聯(lián)結(jié)。我不斷提醒自己,我們只是暫時被共同的困境和期待捆綁在一起而已,這種充滿欺騙性的美好親密感,只存在于那個限定的秋天。
驚奇
#公開課#
《二十六件幸存的雕塑與一個倒霉的藝術(shù)家——莫迪里阿尼與他的雕塑》田大豕
雕塑家莫迪里阿尼的人生與藝術(shù)生涯,基本可以用“倒霉”來概括:出生時父親便已破產(chǎn),欠了一屁股債;雖然一直在創(chuàng)作,且造詣頗高,可他就是賣不出一件作品,一生唯一一次的個人畫展也在警察的攪合下觀者寥寥。然而,青睞與聲名在莫迪死后如山雨一般忽然而至?;赝麄€藝術(shù)史,像莫迪這樣的“倒霉的藝術(shù)家”或“受到詛咒的藝術(shù)家”比比皆是。
#驚奇亂講#
《寵物情人》(三)驚奇組
不同于玩偶與人類幼崽,寵物微妙地占據(jù)了某種中間態(tài),似乎剛好能夠滿足人類的需求。什么特質(zhì)才是寵物所獨有的?人類是如何將“赤忱的一廂情愿”寄托在寵物身上的?同樣毛茸茸的公仔玩偶,又在承受我們怎樣的期待呢?
連載
《白馬》(三)察察
方傳在自家小區(qū)和平時常去的超市徘徊許久,腦中不斷想象著老趙和王心怡互訴痛苦、彼此感同身受的畫面,不禁懷疑起老趙對王心怡的感情。至于王心怡,她已經(jīng)走了。她一路走到柳芳附近,在路邊的長椅上休息的時候,她想到了自己的母親和那些過去的事……
新概念
#參賽作品選登#
《長河》王宏強
暴雨持續(xù)了兩個月之久,漩渦不停地匯聚著,八號郵鎮(zhèn)的街道逐漸變成了一條條寬闊的長河。那個七月,爸爸的客車生意火爆異常,懷孕的媽媽只能到客車上幫著售票,而我總是在客車的各個角落里,透過車窗,從不同角度望著那條波光閃閃的河流。一天,在一閃而過的落日光芒中,我看見了那只火紅色的狐貍。爸爸曾經(jīng)在我不能入睡的幾個夜晚講過她的故事,她出現(xiàn)在兩年前冬天的一個雪夜。現(xiàn)在,她就坐在爸爸的車里,她望著爸爸的那雙眼睛,令我想起了媽媽。
專欄
#耳證人#
《艾薩克·辛格的肉身與美國》云也退
艾薩克·辛格是在1935年緊隨哥哥伊斯雷爾·辛格去美國的,不同于伊斯雷爾是個一心一意打破舊世界的革命者,艾薩克對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懷有更多鄉(xiāng)愁。他書寫著那些在戰(zhàn)爭和大屠殺前后逃到美國的猶太人的故事,經(jīng)過常年的推敲,他逐漸校準了寫作時的音調(diào)和語氣,在文字里保存了猶太人過去的景觀。在他的小說里,美國的民族精神與東歐猶太移民身上嚴肅苛刻的道德感相遇,也與他們獨具特色的危機意識相遇。
作者簡答
云訥 / 楊菲 / 李雨荃
編輯部推薦
電影 / 音樂 / 圖書 / 展覽
信息臺
“新聞晨報·周到”杯第二十六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參賽報名表及征文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