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教授戴從容在訪談中分享有關文學翻譯,尤其是對于愛爾蘭文學的獨家經(jīng)驗;《西環(huán)路猜想》迎來第六章!各地郵局、報刊亭均有零售;郵局訂閱郵發(fā)代號:4-4;網(wǎng)購請搜索微信小程序或淘寶店鋪“萌芽小鋪at萌芽”。
頭條
戴從容x《萌芽》 《人類既是天使,也是耶胡》
作為《芬尼根的守靈夜》《藍色吉他》等一系列愛爾蘭文學作品的首位中文譯者,戴從容老師分享了她在翻譯中的所思所得,以及在研究愛爾蘭作家作品時的感受。同時,戴從容老師也談及自己對外國文學史教學與文學閱讀的心得體悟,認為最好的文學一定有關“人性的真實”——人類既是天使,也是耶胡。
小說
察察《簸山豆》
孩子五個月大的時候,惠惠第一次夢到了他,這場夢標志著她真正接受了生活中多了一個孩子,接受了自己成為母親的事實?;莼莸暮⒆咏泻玉R,喜歡說三個莫名其妙的音節(jié):“簸山豆”,但這并不影響她與他交流,而河馬的到來也徹徹底底地改變了惠惠和丈夫?qū)O尹洲的生活。
[英國]克里斯·鮑爾《1976年夏》 王穎 譯
1976年的夏天,我和媽媽剛從斯德哥爾摩搬到城外的新社區(qū)沒幾個月,和媽媽的男朋友安德斯一起住在二樓的4B,隔壁是與我同歲的男生尼斯和他媽媽。尼斯總是像動物一樣在小區(qū)的公寓樓之間瘋跑,我并不喜歡他,他還捉弄過我。但就在那個夏天,一些事卻留下了印記。
那多《盤起來吧,燈神》(上)
林雅岐和張蔫炮組隊來到敦煌,因為幾天前,林雅岐看到了四顆流星墜落在西南方向,如果挖出隕石就能大賺一筆。他們開著車到處搜尋,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個形狀不規(guī)則的黑色啞光物體……

專欄
#奇怪的人#
沈大成《尋找小明》
沒有人知道這種“透明體”是從哪里來的,最新出現(xiàn)的透明體只有小小一塊,被媒體親昵地稱為“小明”。某一天小明消失了,人們對它的熱情漸漸熄滅,只有一直負責報道它的女記者執(zhí)意來到了據(jù)說是小明最后出現(xiàn)過的城區(qū)。
#花崗巖與虹#
葉茫《逼真的瘟疫年想象》
在2020年的開端,作者讀了笛福的《瘟疫年紀事》,這本書沒有傳統(tǒng)情節(jié)上的起承轉(zhuǎn)合,只提供了觸目驚心的瘟疫年百態(tài),像攝錄機一般對1664年年末到1665年處于大瘟疫下的倫敦展開全景式描述,告訴讀者:這是真的。這種逼真感是笛福作品最引人共鳴之處,它對日常生活和個人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也因而無意識地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新形態(tài)的小說寫法。
散文
李雨荃《撬海蠣男孩》
過年時,我和朋友去小K老家泉港玩,泉港的石化工業(yè)區(qū)和海洋結(jié)合在一起,煙囪破壞了它的美麗。在城區(qū)待了幾天后我們前往小島,在那里遇到了“島主”,一個九歲的男孩。他似乎是所有動物的朋友,對島上的每寸土地和每種生物幾乎都了如指掌,還帶我們撬海蠣吃,但我們還是得回到有著煙囪的泉港。
吳可人《掠過病毒蔓延期的碎片》
這個春節(jié)因疫情而變得特殊,所有人都被裹在未知中,漸漸摸索過往的點滴。我想起了去年舊疾發(fā)作的日子,還有記憶中逐漸復蘇的家族往事,它們都很溫馨,很珍貴,但又不知什么時候就會被時間的流沙埋去。
曹姮《塔羅二三事》
因為某些想不起原因的苦悶,我參加了塔羅社團,在看老師解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影影綽綽的故事。我開始明白占卜其實并不是預測吉兇、避禍就福的指南,而是在觀察世情,給人一個理性無法觸摸的答案,未來便可以帶著這個答案繼續(xù)走下去,用它不斷映照生活。
張心怡《春寬夢窄》
母親二十八歲時父親查出癌癥,在父親離世后,生活越來越多地顯露出陌生的樣貌,讓母親開始習慣如履薄冰地面對世界,尤其是面對錢。我一開始不理解她,總是祈禱生活可以有所改變,直到我高考后成為“滬漂”,漸漸體會到人的無力感和局限性,我才知道母親其實也有她自己面對這個世界的邏輯。
驚奇
#公開課#
指間沙《什么成就了偉大的合唱》
合唱是普及性最強、群眾參與面最廣的音樂演出形式,具有很強的感人力量。中國原創(chuàng)的多聲部合唱曲目從李叔同的《春游》開始,而奧地利的馮·特拉普家庭合唱團以及法國圣馬可童聲合唱團也在地球另一端大放異彩。合唱以其人文價值與藝術魅力進入文藝電影與文學歷史的記錄之中,也成為衡量現(xiàn)代社會文化水平與公共領導力的標準之一。
#驚奇亂講#
驚奇組《心理感冒防治手冊》(下)
我們?nèi)缃袼坪跻呀?jīng)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貓時代”,對于貓的關注度高過狗這一現(xiàn)象的背后,除了物質(zhì)條件的限制,其實也有情感需求的驅(qū)動。而與此同時,社會結(jié)構(gòu)與消費方式的改變也一直左右著我們的日常感受。
連載
不日遠游《西環(huán)路猜想》(六)
七寒出差前買的巨大行李箱敞開躺在地板上,這是在西環(huán)路的房子里和“我”最沒有關系的東西。“我”拍下一張房間的照片,在此之前,七寒告訴“我”,她回來了……
萌星月報
吳可人《疾病解說者》
讀書時代的老師說過家里木槿花的故事,教導我們要時刻保持悲憫慈柔。當我在七年后走出校園變成一個中規(guī)中矩的社會人時,我面對大小挫敗感到惘然,想起木槿花才感到自己恢復了對生命微茫的感知,得以重新從文字中汲取勇氣與力量,讓書寫幫助我認識關系、燭照情感。
新概念
#參賽作品選登#
杜欣玥《我不知道是什么奪走了我的水》
在我以為自己會被慢性絕癥奪走生命時,外婆卻先我而猝死,母親在葬禮上顯得悲痛欲絕。我當時不知道母親懷孕就要生下弟弟,而母親也不愿意說家傳銅錢其實給了舅舅。我們都不是傳承香火的人,卻在努力扮演幸福。
#新概念書寫#
王奇蘭《遙遠的燈火》
高考失利后我開始復讀,在課上會突然產(chǎn)生片刻的靈感,雖然這些靈感最美好的樣子無法記全,但我依舊耗盡全力去敘述。在“新概念”復賽結(jié)束離開時,我看到地鐵沖破黑暗,遠處燈火連綿,那似乎就是書寫賦予我的意義,讓我明白有些情感和堅持依舊是珍貴的。
#大賽專欄#
“中版國教”杯第二十二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入圍獎獲獎名單
“中版國教”杯第二十二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優(yōu)秀組織獎獲獎名單
“長江文藝”杯第二十三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征文啟事
附:報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