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 頁碼 | 篇名 | 作者 |
---|---|---|---|
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 | 005 | 湖 | 陳柏言 |
014 | 海邊的智齒 | 張木貞 | |
020 | 鱷魚先生 | 葉楊莉 | |
026 | 花、雨以及河流 | 徐振輔 | |
030 | 復(fù)調(diào) | 吳可人 | |
034 | 失戀家族 | 楊隸亞 | |
038 | 幽行遲遲 | 曹姮 | |
042 | 童年對話 | 王奇蘭 | |
046 | 2020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問卷 | 汪月婷 等 | |
專欄 | 奇怪的人 | ||
056 | 瞭望墻 | 沈大成 | |
耳證人 | |||
062 | 你好,哥倫布 | 云也退 | |
驚奇 | 公開課 | ||
Amazing | 066 | 1619年,大貓們不怕“滑鏟殺虎” | 吳如功 |
驚奇亂講 | |||
071 | 廢墟行者見聞錄(中) | 驚奇組 | |
連載 | 088 | 蟲之履(六) | 察察 |
萌星月報 | 104 | 某一種壯游前夕 | 陳柏言 |
新概念 | 參賽作品選登 | ||
106 | 苔原 | 成昊勍 | |
新概念書寫 | |||
110 | 星辰離我遠去 | 曹非凡 |
一月,”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專輯
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專輯
陳柏言《湖》
外曾祖母第一次坐飛機時,全家人都去送行,包括在場的幾十人以及線上視頻通話的親戚,他們穿著黑衣黑褲黑裙,仿佛參加喪禮一樣說著儀式性的告別的話,因為早在一年之前外曾祖母就說過,她不會回來了。
張木貞《海邊的智齒》
我在清晨的哥本哈根機場等待夏姍姍來接我,就像十八歲前的每一次一樣。六年前,她也是這樣帶我去了隆德,那時我剛剛送走魏竟然,手里還攥著他留給我的兩百歐元……
葉楊莉《鱷魚先生》
文玫請了三天的假,來到好友李筱靜的婚禮上。文玫還沒有結(jié)婚,當她跟母親電話聊天的時候,總是不知道要說些什么,有段日子她們聊得多了一些,因為文玫認識了孫老師……
徐振輔《花、雨以及河流》
大三以來這幾年,我去了六次婆羅洲,而這一次正碰上東南亞雨林獨特的“大開花事件”,以龍腦香為核心的植物群共同啟動一場規(guī)模驚人的綻放。時值豐收節(jié)Gawai,人們從規(guī)律的日常中解放,以此投入下一年的勞動中,在這里我體悟著書寫心靈的另一個方式。
吳可人《復(fù)調(diào)》
陪家人去拈花灣游玩的時候我了解到母親的用心,要求自己開心起來,如是的場景在我二十多歲短暫的人生中反復(fù)上演,我似乎逐漸成為了一個能在人前嫻熟扮演自我的人,就好像《消失的西德尼·豪爾》里的豪爾一樣經(jīng)歷著自我審視和角色掙扎。獨自一人在塔云山時,我才開始明白自己的內(nèi)在其實就像“復(fù)調(diào)”,既在旁觀,也在參與。
楊隸亞《失戀家族》
夜晚,我與母親、外婆三代同堂,睡在大通鋪上,聊起了家族中人們的感情婚姻,大舅、二舅、三舅或是經(jīng)歷了失敗的婚姻,或是沒有得到過愛情,似乎家族中每一個人都“感情失敗”,在我們躺著的這個房間里的各個角落都散落著家族的情史。
曹姮《幽行遲遲》
臺北那個冬天似乎比往年都要冷,又或許是我搬到了山林深處的出租屋的緣故。房間偏僻,山路漫長,在潮濕的冬天,電暖氣像小貓一樣窩在我的腳邊,陪伴我進行論文寫作。我追問自己是否應(yīng)當為“喜歡”付出代價,然而當時間過去,這些難過、焦慮連同少數(shù)的快樂都一起消散了。
王奇蘭《童年對話》
八九歲時我寄住在鄉(xiāng)下長輩家,父親后來過來休養(yǎng),我們彼此并不熟悉。在去看望林爺爺?shù)穆飞?,父親講起自己小時候的故事,而我只好奇他所提到的河對岸的香港。后來我和林爺爺?shù)耐鈱O文哥聊起來,又去給爺爺奶奶上墳,我逐漸明白在父親的故事里,我完成了對世界的期待和理解,那些童年對話中藏著代代相傳的寓言。
2020上海-臺北兩岸文學營問卷
專欄
#奇怪的人#
沈大成《瞭望墻》
教授一下火車就病了,同行的青年覺得他是心情不好,所以自己出門坐車,去往古屋。司機說古屋曾經(jīng)有過旅游熱度,是被一批研究者寫論文炒起來的,但現(xiàn)在游客寥寥無幾,只剩下一片高高的荒草地……
#耳證人#
云也退《你好,哥倫布》
從二戰(zhàn)結(jié)束到上世紀六十年代之間處在黃金年齡的人們,都可以在《再見,哥倫布》中看到某種個人的方向感。作者菲利普·羅斯非常猶太化,但《再見,哥倫布》的最大成功恰恰在于主人公尼爾不僅僅是一個猶太青年,而首先是成為一個人,這正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的含義所在。對“我”來說,《再見,哥倫布》恰好擔任了一種引導(dǎo)的角色,讓“我”能建立起男性的期待,在本質(zhì)上違背自己意愿的工作中樹立自我。
驚奇
#公開課#
吳如功《1619年,大貓們不怕“滑鏟殺虎”》
2020年,“滑鏟殺虎”的說法又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文藝復(fù)興”,而早在1619年,因為明神宗的一場噩夢,京城的老虎們就慘遭“餓斃”。雖然這種滅頂之災(zāi)在明代發(fā)生過不止一次,但這些大貓其實是帝國懷遠四夷的門面,君王游獵的狩獵伙伴,也是男人們“上山打虎”的情結(jié)所在。
#驚奇亂講#
驚奇組《廢墟行者見聞錄》(中)
好的文藝作品能夠帶領(lǐng)人觀看并嘗試理解未曾經(jīng)歷的世界,而這又是否多少能呈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所屬的某種生態(tài)及其局限?他們又會怎樣處理經(jīng)驗,并面對經(jīng)驗枯竭的問題?
連載
察察《蟲之履》(六)
那東西坐在床上,渾身油綠,錐子臉,大眼睛。它忽然捧出一張女人的臉,那是一個美艷不可方物的盲女,但絕對不可能是我的妻子……
萌星月報
陳柏言《某一種壯游前夕》
我本想著借畢業(yè)時的文藝營來完成“人生僅剩的時間”里的某種壯游,我滿懷期待,卻被分入最后一個志愿的“戲劇組”。正規(guī)課程留給我的印象不過是一句“臺灣文學過于懷舊”,兩位室友L和P各自在追求“適合自己的人生”,我們和其他人都似乎像是游蕩著的、等待著壯游的僵尸一樣。
新概念
#參賽作品選登#
成昊勍《苔原》
還在念小學的時候,陶曉文總會在受驚時表演膝跳反射,當時他對我說,陳渡,我跟你學習,就像門徒認出了耶穌一樣。我嚇得膝跳反射了一下,與此同時,李銳正坐在教室最后的黑板報底下看著我們……
#新概念書寫#
曹非凡《星辰離我遠去》
與很多投稿者不同,我沒看過多少大部頭的名著,而“新概念”留下的記憶同樣寥寥,我已經(jīng)有兩年多沒有動筆。很多時候我感覺有些東西不得不抒發(fā)出來,然而總是提筆忘言,滿腔情緒又突然傾瀉一空。所謂文學、所謂寫作似乎已離我而去,于我而言,這些飄浮在空中的東西更多是無聊生活中的一點調(diào)劑。